<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市标图案以“辽”字为主创元素,用狂草手法演变出“旭日初升、祥龙飞天、神鹿跳跃、辽水奔腾”的形态造型,巧妙蕴含了龙山、辽水、鹿乡等辽源元素,寓意辽源充满活力、充满希望、蒸蒸日上,充分体现了“皇家鹿苑”、“东辽河畔明珠”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城市魅力,展现出辽源人豪迈大气,敢为人先,创新发展,勇于开拓,阔步迈向未来的时代精神。
          整个市标简洁明快、动感十足、色彩标准采用红黄绿蓝渐变成五彩图腾,分别代表“五城辽源”,勾勒出辽源天蓝、日丽、水碧、山青的美丽画卷。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规划计划>>年度计划

        关于辽源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3-10-21 14:10 信息来源:辽源日报

        ——2012年12月21日在辽源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大会书面报告辽源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克服重重困难,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绩,全面转型迈出了新的重要步伐。

          (一)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25亿元,增长25%,完成年计划的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60亿元,增长23.2%;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375亿元,增长28.6%;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90亿元,增长18.8%。三次产业比重为9.6:60:30.4。全口径财政收入预计实现40亿元,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150亿元,增长18.3%。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达到1.3亿美元,增长21.5%,完成年计划的100%。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目标。

          (二)“三化”统筹扎实推进。围绕推进工业化,强力推进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和大企业发展战略。壮大了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冶金铸造等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13户。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200户,鑫达公司、矿业集团、东北袜业园、巨峰生化等13户企业产值超1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302.5亿元,增长28%,完成年计划的100%。按照土地集约、要素集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突出工业园区建设。辽源经济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扎实推进,东丰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东西孟工业园区、龙山工业园区具备项目承载能力,北部工业园区开展前期工作,白云新城、渭津河口工业区取得重要进展。围绕推进城镇化,突出规划引领,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辽白经济一体化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对全市12个节点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市重点镇建设规划。辽白经济一体化迈出坚实步伐,实现公交和电讯同城化。连接辽源和白泉的另一条重要通道东裕路实现通车。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南部新城、寿山新区、辽白经济一体化区域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以现代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市粮食作物面积达到330.3万亩,预计粮食产量为43亿斤,增长22.9%,连续4年实现大丰收。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水平明显提升,建设畜牧产业精品区32个,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8.5万吨、5万吨、0.5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扩大,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74家,实现销售收入71.6亿元,利润4.3亿元,增长19%。

          (三)“三动”战略有效实施。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520亿元,增长32.6%,完成年计划的10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4亿元,增长155.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36亿元,增长35.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0亿元,增长18.4%。继续完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组织实施3000万元以上项目335个,总投资1110.7亿元,当年预计完成投资385.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7个,10亿元以上项目32个。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展开,辽西高速、城市路桥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辽长铁路具备开工条件,集双高速开展前期工作;仙城客运站和公交客运枢纽中心启动运营。工业项目快速推进,巨峰生化、富奥制泵异地扩建等70个项目投达产;利源铝业三期、麦达斯轻合金铝合金板带箔材等93个续建项目全面复工;国泰矿山机械、均胜汽车电子零部件等64个项目开工建设。服务业项目实现新突破,亨通综合物流园区、仙城物流园区投入运营。茵特拉根欢乐广场盛大揭幕。房地产项目有序进行,辽河半岛、隆基华典等一批中高档小区陆续建成。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发展,城市棚户区、煤矿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部开工建设,1.5万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实施“暖房子”工程的581栋楼房保暖性能明显改善。四馆、二战战俘营、金琵琶产业园、乡镇文化站等重点文化项目取得进展。聚龙潭、鴜鹭湖滑雪场,扎拉芬围民俗园等投入使用,凯旋王国创意园、南照山鹿乡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旅游项目快速推进。公安局业务用房投入使用。农业产业化项目稳步实施,金翼集团循环经济等一批代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项目正抓紧建设,金州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资本下乡项目快速推进。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企业投入,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得到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推动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建立一汽四环汽车零部件和鹿产业开发院士工作站,实施15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5个重大科技项目。筹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5%。IBM东北首家卓越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营,AGT国际等13家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落户辽源,我市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17个应用项目全面推进。东北袜业大学生科技园被确认为首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国家人社部命名为首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在加快转型、全面转型的工作中,我市“深化结构调整,壮大产业集群,全力构建新的产业支撑体系”的做法得到国家认可和赞许,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及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和棚户区改造工作座谈会上交流了经验。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颁布实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各项任务实施意见》,被省医改办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城市。123项指标按序时进度完成,5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510种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价格下降30%以上。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广”合一和国有院团转企改制任务,被国家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继续深化,审批环节减少74个,实现审批再次提速41.3%。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加快,郊区联社成功改制为农商行,民生银行辽源分行进入筹备阶段,实施粮食收购非现金结算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试点工作,新增5家小额贷款公司,实施“互保池”贷款。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规范,成立水务、热力、东北袜业、交通四个行业融资平台。进一步完善我市政银企沟通机制,促进政银企对接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组织实施第三届PE走进辽源活动,融资3.27亿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成果。推动深商产业园、中意科技产业园、辽源医药物流基地等项目落地,引进国内域外资金420亿元人民币,增长50.5%,完成年计划的118.3%,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增长25.5%,完成年计划的105.3%。成功举办首届辽源国际琵琶文化艺术节、首届辽源国际袜业交易会、中德合作东北地区无障碍旅游研讨会、第四届房地产展示交易会、辽源东丰·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东辽民俗文化艺术节等。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把投资与就业、创业与就业有机结合,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全市从业人员达到33.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和21%。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全市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1.6%,连续八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实现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深入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将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社会福利和拥军优抚安置得到加强。全市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强化对商品和服务价格管理,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收费,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测预警和分析,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和巡查力度,积极调控和认真落实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和妇婴医院改扩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人、床位3.5张、家庭医生0.5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省中上游水平。“天网工程”安装报警标识1300个,监控探头1.1万个,刑事发案率创十年来最低。

          (六)创建工作取得成果。“五城联创”取得阶段性成果。省级园林、卫生城获得授牌,省级生态城指标年底前有望全部达标。《辽源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报环保部待批。成立全省第一家志愿者培训学校,举办首届感动辽源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文明城创建进程。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生态城市为载体,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东辽河城防工程、杨木水库水源保护区工程等一些骨干项目已开工建设。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积极争创国家转型示范市,制定《辽源市创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并报国家发改委。争取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试点城市和全国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试点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编制《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辽源市西安区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规划》。积极争创国家新能源示范市,申报资格通过省首轮初选,编制完成《辽源市新能源发展规划》。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拼搏奋斗的结果,凝结着全社会的心血和付出。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发展的压力仍然很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驱动仍需提高;全民创业尚显不够,城乡居民增收空间受限等等。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的中间年,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科学把握形势变化,保持清醒头脑,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力做好各项工作,推动辽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的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牢牢把握加快转型、全面转型的工作主线,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加快发展,奋力跨越赶超,统筹实施“四大战略”,突出产业升级、城市建设、县域突破、民生改善、社会管理、文化繁荣、改革开放等重点任务,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为辽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3‰以内;城镇化率达到59.7%;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指标。

          2013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协调拉动增长,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紧紧把握国家政策取向,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计划组织实施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420个,增长21.4%,总投资1680亿元,当年计划投资523亿元,增长35.7%。其中,续建项目217个,增长22.6%;拟新开工项目203个,增长20.1%。亿元以上项目262个,增长15.4%,10亿元以上项目49个,增长22.5%。基础设施板块,加快辽西高速建设,开工建设辽长铁路,积极推进集双高速、四松高铁前期工作。实施东丰白云新城、南部新城路网工程、东辽河城防工程等项目;工业板块,实施轨道交通车体材料深加工、中意科技产业园、鑫达轧钢三线及配套工程等项目;服务业板块,实施凯旋王国创意园、融展汽贸城、吉林盛京大酒店等项目;房地产板块,实施辽河北岸大型城市综合体、玉圭园综合体开发等项目;民生和社会事业板块,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湿地公园、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农业产业化板块,实施金翼集团循环经济,金州现代农业产业园,黑木耳功能液态食品等项目。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力争全年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260个,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全面落实中央和省政府投资项目,达到中央投资计划分解转发完毕、中央投资预算下达完毕、计划新开工项目开工完毕、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支付完毕的“四个完毕”要求,搞好重大国家投资项目跟踪稽察。着力做好土地、林地征用和环评工作。严格依法按政策用地,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

          努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搞好“万村千乡”建设,扩大农家店覆盖面和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扩大农村消费规模。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鼓励发展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及信用卡等新兴消费方式,推广“一卡通”消费,引导扩大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商业功能,发展营业收入30亿元以上的现代服务业商圈。大力整顿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二)强化工业经济支撑,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产业集群规模,积极推动高精铝精深加工千亿级产业基地。继续打造纺织袜业、冶金铸造、汽车零部件、建筑机械、矿山装备、医药健康、软件开发等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15户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大企业。推动德春米业、金翼集团等企业上市进程。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五必有、三落实、一完善、一安置”的要求,加速完善园区承载条件,切实提高投资强度、投入产出率和项目摆布科学性。继续实施百户重点企业三年滚动技术改造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实施计划、科技创新百项工程计划、中小企业跃升计划,突出产能扩大,加强产业融合配套,提升产业综合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完整、产业综合配套功能完善、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正常年景粮食产量保持在40亿斤阶段性水平。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快日光温室蔬菜园区建设。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升级工程。争取新增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户、3-5户、10户。推进市、县两级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建设。调节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合作组织和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新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00个以上,建设15个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合作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报,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工程,改扩新建标准化牧业小区90个以上。建设金翼集团、麒鸣生物、鹏翔牧业、东丰皓月、东丰梅花鹿、东辽黑猪等6个现代牧业循环经济园区。启动建设第二批省市级示范村和“样板区”建设。继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每个乡镇抓好2-3个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试点村。

          (四)强化服务业提速升级,建立完善新兴业态。继续实施服务业三年跃升计划,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农村,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强化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政策措施,尽快改变全市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的局面。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有机融合。巩固扩大家政、社区、养老等生活型服务业,优先发展物流、会展、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推进8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和“智慧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智慧辽源”建设,以智慧城市为载体,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完善“智慧辽源”应用平台,拓展应用领域,开发应用项目。启动运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支持科技型、产业型、创业型孵化基地建设,争取更多企业进入规模以上行列,实现全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提升服务业竞争力。实施旅游业培育计划,快速推动凯旋王国创意园、鴜鹭湖旅游度假区、红叶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体验型民俗村等旅游项目建设。制定出台农家乐服务标准。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效增加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供给量,规范租赁市场,合理引导商品房需求,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市场行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五)强化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市镇建设。城镇化率达到59.7%。加快编制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改造规划、独立工矿区规划,完成全部节点镇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持续加大新城区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南开北拓,西进东扩,建设三环,发展组团”战略,加快推进南部新城、东辽北城区、东丰西城区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和质量,组织实施84个项目,重点推进东辽河综合治理、市政道路桥梁、污水管线改扩建、北部集中供热改造、南部新城热网建设、杨木水库供水复线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辽白一体化,编制相互衔接的总体发展规划,统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招商政策,做到园区相接、企业相连、要素相融、人员互动。努力实现重点镇建设新突破,统筹重点镇的规划和发展,坚持产城融合,加快项目建设,提升重点镇承载功能,打造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各具特色、联动发展的小城镇。进一步完善城镇化配套政策,加快教育、户籍等一体化工作的推进。强化对县区绩效考核,促进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六)强化对外开放,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土地收储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收储制度交易体制机制,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试点市建设。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实施金融创新拓展计划,保持融资总量稳定增长,提升金融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规范扩充政府融资平台,组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新增5个跨行业“互保池”、2户贷款担保公司、4户小额贷款公司。推动域外银行在辽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融入长春、沈阳两大经济圈。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争取签约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引进域外资金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460亿元和2.5亿美元以上。组织参与第九届东北亚博览会。扶持外贸出口重点产品、骨干企业和基地建设,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同时,扎实做好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工作。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快速反应,争取引进各类资金26亿元以上。

          (七)强化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环境整治。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扎实做好节能节水、污染排放和生态保护工作。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行公共机构节能,加快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努力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任务。实施污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城市热网建设工程、湿地公园、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杨木水库综治等项目。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争取生态城创建通过省级验收,完成创建任务。继续推进“碧水蓝天”工程。加快安恕循环经济小镇建设。以争取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市为目标,争取省里出台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争取更多的国家财力性转移支付和转型项目。加快实施新能源示范市创建工作,扶持生物质、垃圾发电,东丰气风互补项目建设。太阳能集热面积力争达到10万平方米。推广锂电池动力客车进入城市公交系统,参与运营的车辆力争10台以上。筹建我市新能源投资公司,借助省新能源投资公司平台,积极推进我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八)强化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作展示辽源特色和区域形象的文化精品,建成四馆,谋划文化产业新项目。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推进职教园区建设,开展平安校园建设。深入实施县级医院和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争取国家重大疾病防控和地级综合医院卫生专项,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据中心。实施药品集中配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加强收费和价格管理,规范涉企收费行为,严控政府调价项目,减少企业和群众负担。加快养老和社区建设。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建设平价副食品商店。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促进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和“审批直通车”继续提速。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棚户区改造征收房屋1.4万户,建设保障房4.4万套,当年回迁2万户。继续实施“暖房子”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安全饮用水和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找准全市发展和民生诉求的结合点,做好项目建设社会风险评估,维护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高、任务艰巨。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辽源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美丽辽源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王施棋)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