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市标图案以“辽”字为主创元素,用狂草手法演变出“旭日初升、祥龙飞天、神鹿跳跃、辽水奔腾”的形态造型,巧妙蕴含了龙山、辽水、鹿乡等辽源元素,寓意辽源充满活力、充满希望、蒸蒸日上,充分体现了“皇家鹿苑”、“东辽河畔明珠”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城市魅力,展现出辽源人豪迈大气,敢为人先,创新发展,勇于开拓,阔步迈向未来的时代精神。
          整个市标简洁明快、动感十足、色彩标准采用红黄绿蓝渐变成五彩图腾,分别代表“五城辽源”,勾勒出辽源天蓝、日丽、水碧、山青的美丽画卷。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20)

        发布时间:2021-01-27 10:18 信息来源:辽源日报
        打印

        ——2021年1月12日在辽源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孙 弘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辽源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一年,也是排除万难、激流勇进的一年。在市委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工作定力,顶住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偿债高峰、极端天气等重重考验,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局面,全面小康胜利在望,转型发展逐步进入高质量轨道。

          一是应对疫情有力有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格落实“三保一统筹”“六个必须”“六个坚持”要求,果断实施“时空闭环管理”措施,仅用31天实现确诊病例治愈、疑似病例排除。在全省率先启动复工复产,为企业减免税费1.87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508万元,联动金融机构惠企利企70多亿元。支持广而洁等企业复产扩能,帮助汽车改装等企业研发、销售,累计为省内外提供N95口罩91.2万只、防护服2.2万套、酒精2万吨、核酸检测车和负压救护车26辆。组织三批118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重点疫区。疫情面前,广大基层干部、无数平凡的辽源人,以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大爱情怀,携手筑起了坚强防线,共克时艰中体现了辽源担当。

          二是经济运行稳定向好。全力抓“六保”促“六稳”,稳住经济“基本盘”。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5%,增幅均列全省第一位。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刚性政策下,地方级财政收入降幅收窄至2.4%,各项财政支出增长3.7%。争取各类资金75.9亿元,增长41%,保证了工资、运转、基本民生需要和助企政策落实。“个转企”完成年度目标的161.5%。“小升规”比上年增长70%。通过千企促销、网络直播、消费券等政策措施,社会消费逐月恢复。成功承办首届吉林省网络直播销售技能大赛。预计进出口总额增长3.3%,其中民营企业增长65.3%。

          三是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327个,完成投资181.68亿元。辽矿集团光伏发电、双天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类项目投产运行。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广场、玉圭园五星级酒店、欧亚购物中心二期等服务业项目稳步推进。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35个,发债23.89亿元。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225个、新基建“761”工程项目443个。新增4户高新技术企业、5户省科技小巨人企业,31户企业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与吉林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对接,在研50个科技合作项目。博大伟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被认定为全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金翼蛋品等企业在德国、上海、北京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创建。

          四是“三大攻坚”成效显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4510人享受社保兜底保障,10个集体和个人荣获省级脱贫攻坚表彰。完成辽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43个,中央“回头看”和省环保督察年度17项整改任务全部完成。仙人河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域内主要河流水质全部达标,东辽河河清出境断面历史性达到四类水体。完成生态造林30.66万亩,治理河道42.7公里、裸露山体209处。西安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东辽县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纳入国家重点支持范围。处置政府债务56亿元。利源精制重整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力帮助县(区)、企业妥善解决债务危机,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五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7.7%,网上办事率达90.2%,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住房公积金贷款速度全国领先。新增市场主体1.1万户。我市在全国的信用综合排名上升67位。在全省民营企业评议政府服务工作中,辽源市被评为最好地区之一,东辽县被评为最好县之一。设立企业应急周转基金。建立“亩均论英雄”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基本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辽矿集团“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等改革全面完成。坚持联大联强、引资引智,与新希望、深商控股等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域外企业落地36户,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8亿元。坚持高层对接、高频推动,全面融入一汽集团供应链体系,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六是“三农”工作统筹推进。克服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稳定在30亿斤。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我市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特色产业发展迅速,蛋鸡、黑猪饲养量分别增长28%和284%,“东丰梅花鹿”荣获世界地理标志产业博览会金奖。完成特色小城镇规划、8个乡村振兴专项规划编制。建设农村公路183公里。改水4.12万户,改厕1.38万户,拆违28.7万平方米。新增省级“美丽乡村”16个、省级“3A”示范村30个。5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市、县均获优秀等次。

          七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等各类规划编制和有效实施。南部新城开工建设市中心医院、辽源五中异地迁建等11个项目。北部新区鹿鸣湖环湖路工程整体竣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二期工程通过专家初检。集双高速辽源段建成通车,完成北环路22公里中修改造。27项市政工程全面开工,街路翻修、管网改造、绿化亮化、交通信号设置同步推进。新增绿地35万平方米。敷设供热、燃气、供排水管网94.5公里,雨污分流改造21.4公里。东辽河城区段、仙人河岸带生态修复基本完成。老垃圾场治理工程主体完工。开展“走遍辽源”环境治理活动,健全完善供热、物业等城市管理机制,拆违46.5万平方米,城市颜值显着改观。

          八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办结20件惠民实事,实施48个民生项目,完成投资12.9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4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7万人。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33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八连增。改造老旧小区43个。职教集团被评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0%。婴幼儿照护服务、小区适老化改造稳步推进。我市被评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优秀试点地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患者县域就诊比例达到90%以上。成功举办第二届城市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国家评审。构建“111”平安建设模式,实现社会治理服务“一网共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实效,连续五年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城市。连续12年获得省安全生产考核优秀等次。连续36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进步,征兵工作在全省排名第一。第七次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圆满完成。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地方志、档案、气象、地震、人防工作和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会、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协调推进。

          九是政府建设得到加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全部落实整改措施。严格执行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启动府院联动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重大行政决策进一步规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承办人大代表建议197件、政协提案146件,办复率100%。“数字政府”加快建设,我市被列为全省智慧政务唯一试点城市。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肃查处了一批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五年持续奋斗,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果,“十三五”规划主要任务基本完成。五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七条新路”“五大改革”“六大体系”总体设计,坚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两个维护”。五年来,我们沉着应对生态环境之危、经济下行之危、偿债能力之危和新冠疫情之扰,跨过一道道难关,化解一系列风险,经济质量、城市功能、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发生深刻变化。五年来,我们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增活力、聚合力,构建了“2115555”产业格局,正在向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目标迈进。五年来,我们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取得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决定性胜利。特别是把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辽河流域污染问题重要批示摆在压倒性位置,党政同发力,全市总动员,打赢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交上了一份合格的成绩单。

          成绩的取得饱含艰辛,更催人奋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历任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辽部队,海关、税务等中省直单位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辽源发展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公安民警、基层干部、新闻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向识大体顾大局、全力配合疫情防控的全体市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内外危机远未消除、新旧难题交织叠加,让我们如履薄冰。产业基础仍不牢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经济结构、企业素质、体制机制、社会活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适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存在诸多短板。财政实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差距明显。各领域风险隐患易发多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提升。有的干部缺少改革意识、担当精神、法治观念、专业素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有表现,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下定决心,拿出超常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

          2021年,我们有幸怀着几代人的梦想,迎接建党百年的到来,并开启“十四五”光荣的奋斗历程。立足时与势、分析进与守,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正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必须迅速起跑,坚定围绕“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既争取政策资源独立奋进,又吸引产业外溢结伴而行,真正借势开路、顺势而为;我们必须努力奔跑,正确面对“三危一扰”压力挑战,既客观冷静,又满怀信心,以百折不回的勇气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我们必须敢于领跑,用好资源禀赋打造产业优势,真正发展出全国有影响、市场份额大乃至站排头的领先企业、领先产业。

          在“十四五”进程中,经济转型是接力赛,必须坚持不懈盯龙头、抓项目,让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强发展、向强集中,拓展强的维度,延伸强的链条,壮大强的筋骨。科学技术是能量源,必须盯紧细分领域市场,抢抓技术迭代机遇,打好中小城市独特的引智牌,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变,塑造健康的经济体魄。乡村振兴是新赛道,必须打破要素流通瓶颈、激活农村的山水,让资源变资产、让田野变田园,成为辽源发展的新支点、辽源形象的新亮点。安全发展是晴雨表,必须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千方百计化解各种风险隐患,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人民幸福是目标线,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群众打造舒适的城市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不断向着群众满意的目标冲刺。我们体会奔跑之苦,更懂得责任之重,与机遇赛跑、与时代同行,为百年辽源跑出新战绩、跑出新风貌!

          二、“十四五”和2021年工作安排

          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十次全会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抓住东北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入落实我省“三个五”战略、中东西“三大板块”建设、“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新发展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强化需求侧管理,持续推进“五大改革”、构建“六大体系”,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为创建创新转型示范市努力奋斗。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节能减排等绿色转型指标完成省下达计划。2035年远景目标是: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我们要:

          ——奋力推进经济转型新实践。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关键点落在创新驱动上,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供给端与需求端共同发力,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在“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中寻求突破。到2025年,“2115555”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

          ——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新实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聚焦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黑土地两大任务,突出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产业,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奋力推进城市建设新实践。强化城市空间、功能风貌、市域发展一体设计,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深入实施城市“双修”工程、城市更新行动,切实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整体推动政务、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建设智能协同体系,走出一条品质与内涵全面提升的城建新路。

          ——奋力推进绿色发展新实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保卫战,巩固东辽河流域污染治理成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打造辽河流域源头系统治理生态示范区。

          ——奋力推进文化繁荣新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协同,文化产业与文旅产业双融合,经济GDP与文化GDP双增长,文旅品牌与文旅人才双培育,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名城。

          ——奋力推进民生改善新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解决好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1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省调控目标一致,单位GDP能耗力争完成省下达指标任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创新驱动,在科技赋能上集中发力。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企业和项目配置创新要素,打造科技、教育、产业、人才紧密融合的创新型经济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以“2115555”产业技术需求为主攻方向,推进“一个产业一个研发平台”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鼓励产业链核心企业在域外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域外高校院所在辽源开展研发活动。鼓励格致汽车、博大伟业、厚德食品、汽车改装等创新型企业产品研发、成果引进和技术迭代。深化与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一院三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新能源汽车高压铸铝、汽车内饰环保材料、国家三类抗病毒新药等重点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依托核心技术延展上下游、形成产业链。积极参与全省科技大市场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机制支撑。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渠道投入机制,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企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健全项目生成机制,争取国家和省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完善金融支持机制,深化“政银企”合作,推出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专属金融产品,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健全科技奖励、绩效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配套制度。完善产业链“搭桥”机制,依托长春富集的科教资源,建设一批中试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体。重点抓好300万套汽车轻量化总成、海洋特种输油胶管等科创与市场深度对接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农科区,探索科创企业“零成本”入驻、企业创新“一站式”服务。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加快构建“引用育留”体系,抓实“152”人才集聚工程,打造“专业人才编制池”,打破职称评聘、职级晋升、绩效分配等不合理限制。探索人才飞地模式,柔性引入科创领军人物、“院士项目”和创新团队,建设“科技小院”“专家工作室”等科技驿站。深入抓好“双创”“双引”,出台有吸引力的扶持政策,推进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二是聚焦产业发展,在壮群强链上集中发力。围绕实施“万千百”工程,完善“2115555”产业规划,夯实“链长制”责任,打造强业支撑、新业培育、多业并举的现代产业新格局。推进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持续提升产业在全国市场中的份额和我省“双廊”格局中的份量,着力推进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北方高精铝加工等基地建设。推动“袜业+现代纺织”扩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让“中国棉袜之都”名副其实。加快“蛋品+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向特医食品、绿色食品、休闲食品转型,让“中国蛋谷”实至名归。支持梅花鹿、汽车模具等10个特色产业园建设,为汽车改装、华纺静电等创新型企业在大循环体系中“独家经营”、扩张发展提供一切便利。推进产业链衔接和多业态融合。着眼于打通堵点、连接断点、补齐短板、释放优势,重点实施92个产业链项目。推进银鹰制药新建多功能车间等建链项目,诚鼎铸造大型精密汽车模具等延链项目,启星铝业轨道客车型材等补链项目,鑫达钢铁300万吨钢配套等强链项目,巨峰生化山梨酸等融链项目。聚焦壮群强链引进头部企业和配套企业,形成头雁效应。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推进东北袜业、辽源泵业等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加快实体经济与商贸服务、职业教育有机融合,推进制造业与一汽新能源发展战略、全省冰雪经济发展战略、常态化疫情防控紧密结合,形成一批新业态和增长点。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顺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实施燕龙多用途清洁供热示范、东丰沙河风电、西安区农光互补发电等项目。引导生产性服务向专业化延伸,生活性服务向高品质升级,重点实施欧亚北城市综合体、汽贸小镇二期等服务业项目。积极推动市、县(区)规模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三是聚焦经济增长,在扩大内需上集中发力。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定位、抓机遇、聚要素、上项目。扭住有效投资着力点。计划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33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67个,“三早”项目58个。推进新能源特种车、江诚物流仓储产业园等137个产业类项目,南部新城路网建设等76个基础设施类项目,渭津河流域综合治理等35个生态环保类项目,现代职教园区等71个社会民生类项目,梅花鹿创投园、松籽产业园等11个平台类项目。完成东北袜业智能化标准工厂、鑫达钢铁发电自备电站等79个技术改造项目。全力推动列入省“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和重大事项。发掘社会消费增长点。坚持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制定一揽子促进政策,努力激活农村消费,吸引域外消费。提高二手车交易便利度、二手房交易活跃度。牢牢抓住我省发展冰雪万亿级产业契机,打造冰雪软装备生产基地、冰雪人才培训和研学基地。找准区域协作契合点。主动对接“双廊”、长春都市圈建设,牢牢抓住一汽“六个回归”等重大机遇,将辽源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嵌入全省战略体系、产业体系、创新体系。依托一汽奥迪新能源汽车基地,带动格致汽车、鸿图锂电、方大锻造等企业扩规升级;依托长客智能产业基地,带动启星铝业、利源精制、巨盛轻合金向产品供应商转变;依托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和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强与长春市开发区联动协同发展,致力打造长春都市圈产业配套协作样板。

          四是聚焦活力提升,在改革开放上集中发力。以改革激发新活力,以开放塑造新优势,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掌上办”“不见面办”。设立中小企业产业转型担保基金,探索产业园区定向增发、纾困基金、企业债等融资方式。加快僵尸企业出清,支持“双停”企业兼并重组或依法破产,引导危困企业债务化解和转型升级。继续抓好民营经济试点市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升规、商贸企业入统。建立市场化融资机制,支持有条件企业挂牌上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产有效盘活,确保国资经营公司风险可控。深化医药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路径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规范农村土地托管、入股、转包等行为,切实发挥好市县供销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开放力度。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地区,抓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积极承接南资北移,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保持稳定增长。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依托广交会、东北亚博览会、东盟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扩大袜制品、铝型材、果仁、蛋品等产品出口规模。推动地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做强金翼蛋品、辽源袜品、梅花鹿制品等一批自主品牌。加快辽源·浙江(绍兴)产业园建设,重点抓好双天集团扩大投资、冷链物流、纺织原料生产基地等项目落地。

          五是聚焦“三农”发展,在乡村振兴上集中发力。完善农业“三大体系”建设,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构建良地、良种、良法、良机协同配套的高效生产体系,推进全市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守住基本农田红线,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保证粮食作物面积337万亩,正常年景下力争粮食产量达到32亿斤。探索黑土地保护治理模式。注重“用养结合”,推广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95万亩,积极争取和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依托中科院东辽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辽河源生态农业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探索丘陵半山区黑土地保护和治理模式。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依托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吉林农大和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推进战略性大豆种质资源库建设和吉字号种子新品种研发推广,支持“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强东辽黑猪优势地方品种持续选育。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双天现代农业综合体、皇家鹿苑小镇等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建设。打造“粮变肉”“秸秆变肉”畜牧业全产业链,实现蛋品、玉米深加工新突破。落实六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计划,做强禽蛋、东辽黑猪、梅花鹿、柞蚕、食用菌和林果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培育发展以家庭农场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配电网改造升级、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等重点工程,实施一批乡村学校、卫生所、文化广场提标改造。巩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成效,着力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持续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实施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加快10个示范镇建设。

          六是聚焦品质内涵,在城市建设上集中发力。继续实施城市“双修”,优化城市格局,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功能,让城市更具质感,彰显魅力。加强城市规划管控。推进“双评估”“双评价”和“三线三区”划定,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强化规划管控,有序推动老城改造、南部新城、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做到不规划不批复、无规划不建设、有规划严落实。谋划并推动市域一体化、辽泉同城化发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南部新城“双创”中心和辽源五中、市中心医院建设,完成“四馆”内装展陈开放。实施地下管网修复与混错接改造、绿化美化、水冲公厕等项目,完成二次供水设施、供热管网提升工程。启动渭津河、大梨树河岸带修复工程,推进餐厨垃圾处理场建设。城市管道天然气普及率提高8个百分点。推进东丰城市综合管廊、东辽一高异地新建等一批县城更新改造项目。狠抓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露天烧烤、餐饮油烟、户外广告、商业牌匾、占道经营和城市公共休闲广场专项整治,依法解决城区祭祀烧纸、燃放烟花爆竹问题。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建立违法建设查处、老旧小区改造后物业管理长效机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实施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761”智能信息网工程,建设城市运营管理指挥中心,统筹推进智慧政务、智慧生活、智慧治理、智慧安全整体提级。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市民的文明促进城市的文明。

          七是聚焦生态保护,在绿色发展上集中发力。持续巩固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污染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分类实施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抓好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和持续稳定运行,保持域内和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实施“五控”专项行动,突出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清洁煤配送体系建设、城乡接合部软硬化覆盖、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力争达到87%。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强化工矿危险废物和地下水风险管控,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持续深化生态系统修复。编制《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规划》。争取东辽河流域15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进入国家项目库。实施西安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东辽县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项目。科学有序推进“三百工程”,完成重点干支流河道生态缓冲带建设,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治理河道61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持续深化资源能源循环利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排水许可制度执行、源头排水户管控执法。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抓好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城镇生活节水。系统开展城市地质、生态地质、水均衡及地热资源等地质调查,挖掘资源枯竭型城市新资源。

          八是聚焦改善民生,在造福人民上集中发力。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年度惠民实事。抓好普惠性民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适时调整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做实医保市级统筹,推进国家医疗保障智能监控和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严格依标配建城镇小区幼儿园,建好公办、普惠性幼儿园,鼓励发展托幼机构。抓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完成1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开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抓实基础性民生。争取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办成具有独立办学资格的省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适时启动辽源职业技术学院专升本,推进职教集团申报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加强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建设,致力打造健康辽源。改造老旧小区53个,惠及居民2.54万户。增加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办好第四届琵琶艺术节、第三届辽源城市节。抓细兜底性民生。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基本生活,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适时调整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供养标准。抓好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加强临时救助、社会互助、慈善捐赠等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精准帮扶。

          九是聚焦安全稳定,在防控风险上集中发力。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力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经济社会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坚决保障经济安全。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强化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有效防范处置企业债务引发的各类问题。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统筹粮食、能源、生态等领域安全,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坚决保障社会安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化推进法治辽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111”平安建设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平安辽源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依法有序开展村(居)委会换届选举。抓好“八五”普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保障人民安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加强各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管理机制,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灾害综合防控和抢险救援能力。切实抓好国防动员工作,深化民兵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常态化精准化开展疫情防控,积极稳妥推进疫苗接种工作,进一步夯实责任、细化举措,坚决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顺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坚持执政为民、夙夜在公、尽职尽责,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一是忠诚履职,全面提升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善于从政治上认识问题、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胸怀大局,牢牢把握“国之大者”,坚持底线思维,增强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保持政治定力,把准政治方向,持续净化政治生态。

          二是依法履职,全面提升法治观念。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强化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争创法治政府示范城市。全方位推进政务公开,做到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勤奋履职,全面提升工作效能。全面构建抓落实的规划体系、指标体系、责任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打造完整系统和工作闭环。围绕中央、省市安排部署落地见效,加快形成“图表化、清单化、手册化、模板化、机制化”抓落实常态。建立完善专班推进机制,强化绩效管理,确保工作一抓到底。完善重大事项集中研判和集体决策机制,建立决策咨询委员会,借助专家和专业力量,破解复杂矛盾问题。在正向激励、反向约束、容错纠错方面,探索制度化措施办法。

          四是廉洁履职,全面提升作风形象。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治理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大力精文减会,倡导“四不两直”,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厉行勤俭节约,持续缩减“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做到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过好日子。

          各位代表,心有所向方能矢志以往,奋进不怠方能创造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奋力谱写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为新时代辽源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贾微) [纠错]